病理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9-10-26   字体大小T|T
yl6809永利病理学研究所始建于1949年,建立之初,隶属于永利医学院,1952年成立病理科,1954年兰州医学院独立建院后正式成立病理解剖学教研室。2004年随原兰州医学院并入永利,2005年3年9日成立yl6809永利病理学研究所。
病理学研究所是我省最早开展外科病理检查与系统性法医病理检查的单位,也是原兰州医学院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目前,研究所有在岗教师1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实验师2人;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甘肃省“333”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李敏教授现任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张煦副教授任副所长。
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病理研究所不懈努力,英才辈出,在科研、教学和面向社会的医学服务中始终走在病理界的前列,培养了大量的病理人才,取得了辉煌的科研与教学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声誉,为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病理学研究所组织结构
病理学研究所所长
李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法医师,yl6809永利副院长、永利病理学研究所所长;甘肃省“333”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产前诊断与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导小组成员,甘肃省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省级精品课程《病理学》的负责人。
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法医病理检验、临床病理检验工作25年余。主要研究方向:肿瘤浸润转移机制、中医药抗肿瘤分子机制和肿瘤干细胞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及完成省级科研项目7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培养研究生60余人。2011年获永利“巾帼标兵”荣誉称号。主要承担的教学工作有为本科生开设的病理学、外科病理学、生活方式疾病与健康教育等课程及为研究生开设的分子病理学、诊断病理学等教学课程。主持和参与完成了《胃癌致病机制与治疗的系列研究》获2010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卵巢交界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和CD44V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获2005年度甘肃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NO、ET在循环功能中的调控地位与感染性休克关系的实验研究》获2002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病理研究所副所长甘肃兰剑司法医学鉴定所所长
张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法医师,中共党员。yl6809永利病理研究所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甘肃兰剑司法医学鉴定所所长兼法人代表,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甘肃省病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兰州市司法鉴定协会理事,《永利学报》(医学版)编委。 1987年原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同年留校在病理研究所任教至今,一直从事于教学、科研、临床病理诊断和司法医学鉴定工作。1993 年获肿瘤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94 年晋升讲师职称,1999 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副主任法医师,同年赴日本山形大学研修临床病理及肿瘤分子病理。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病理,主持及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6项。获甘肃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
二、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是病理学研究所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本学科发展之初主要以心血管病理和肿瘤病理为主要研究方向,1995年始开展了器官纤维化的研究工作。本所目前已形成肿瘤病理、器官纤维化病理和心血管病理等三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心血管病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马馥庭教授、王扬宗教授等的领导下本所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病理的研究,特别是对当时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心血管病理研究方向由此发轫,发展至今,本学科方向尚对各种原发性心肌病和特异性心肌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由焦宗宪副教授开展了高血压发病机制及吸烟与心肺疾病关系的研究,对香烟烟雾提取物对肺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DNA甲基化修饰参与高血压发病过程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SCI论文4篇。
2、肿瘤病理:肿瘤病理研究方向由赵俊生教授等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创,对早期胃癌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20年来,以李敏教授为学术带头人,针对西部高发肿瘤(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乳腺癌等)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肿瘤干细胞、肿瘤耐药性、以及西部环境与肿瘤发生等方面的特点,采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恶性肿瘤增殖、分化、凋亡、代谢、药物耐受性、转移、复发等的细胞分子机制,依据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调控分子或信号通路的特点,筛选药物抗肿瘤有效成分及其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截至目前,本研究方向已发表SCI及CSCD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3、器官纤维化:器官纤维化病理以朱任之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近20年来开展了《重组抗胶原形成因子》的研究,对具有促进纤维化过程的大量生长因子在不同器官的表达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克隆成功了人抗胶原形成因子基因,并完成了该因子的基因测序、蛋白表达与纯化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望应用于临床抗纤维化治疗。
三、科研平台:
研究所目前拥有2个科研实验室,可以进行常规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病理学实验,通过共享“985医学科研平台”,可以进行动物整体水平、组织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各类病理学实验,能够完成基因表达与分析、蛋白质表达与检测等多种分子病理实验。
四、科研成果:
近十年来,研究所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参与和承担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高。获得科研奖项多项,在ACTA Oncological等SCI和CSCD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李敏教授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333”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2011年获永利“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研究所近10年科研获奖情况:
1. 奖项:2010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二完成人:李敏     
项目名称:胃癌致病机制与治疗的系列研究
2. 奖项:2005年度甘肃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人:李敏
项目名称:卵巢交界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和CD44V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 奖项:2002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人:李敏
项目名称:NO、ET在循环功能中的调控地位与感染性休克关系的实验研究
4. 奖项:2007年度甘肃医学科技二等奖    参与完成人:张煦
项目名称:环氧合酶-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VEGF, PGS的关系
5. 奖项:2003年度甘肃医学科技三等奖    参与完成人:张煦
项目名称:亚硒酸钠的抑瘤机制的实验研究
6. 奖项:2001年度甘肃医学科技二等奖    参与完成人:张煦
项目名称:铁筷子多糖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五、病理学研究所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病理研究所有着重视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优良传统,研究所教师勤于钻研、乐于总结、锐意创新,理论与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研究所目前面向医学本科、口腔本科、检验本科及护理本科学生承担《病理学》必修课程教学;面向检验本科承担《外科病理学》必修课程教学;面向各类医学生开设《法医学》选修课程;面向永利各专业本科生开设《医学通识教育-生活方式疾病与健康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疾病传染与预防》选修课程;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分子病理学》与《诊断病理学》课程;年授课总学时近2000学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病理研究所立足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在教学电子化、考试无纸化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朱任之教授1993年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园丁奖”,2003年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2003年,由李敏教授负责的《病理学》课程被评为甘肃省首批精品课程第一名。张煦副教授2000年获甘肃省教育厅颁发的“第七届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2年获甘肃省委宣传部颁发的 “2002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近十年来研究所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实践,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参编国家规划教材3部,实验教材1部,专著2部。
作为我院最早的硕士学位授予点,迄今,病理学研究所已培养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近1000名,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国内和国外医疗及研究机构任职,为本所赢得了众多声誉。
六、面向社会的医学服务:
实践是《病理学》、《外科病理学》与《法医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开展外科病理检验与法医病理学检验是保持这两个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所自上世纪40年代建立之初,就开展了外科病理检验与法医病理检验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受甘肃省公、检、法机关及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研究所累计进行了约1800余例的法医病理系统解剖与脏器检查鉴定;于此同时,研究所一度承担现永利第一医院全部临床人体活组织标本的病理检验工作,并面向全省开展病理检查工作;这两项工作延续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外科病理和法医病理经验,为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典型标本,并为学生实习观摩提供了条件,极大的促进了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发展。同时,这两项工作的锻炼也为青年教师深入开展病理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目前,本所仍是甘肃省内唯一可以开展肾活检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与研究的单位,也是全省唯一能够开展系统法医病理检查与鉴定的单位。
病理学研究所全体教工合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