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永利中西医结合学科始建于1958年的中医科,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批准设立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至今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直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9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顺利通过建设验收。
中西医结合学科依托“一带一路”中医药标准转化与培训合作基地、中医药标准转化与培训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立足甘肃,以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甘肃道地药材的开发应用为中心,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西北地区区域重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以培养甘肃省及西部留得住、用的上的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为目标,服务甘肃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学科利用永利双一流建设契机,向学院提交了学科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引进方案,加强学科紧缺人才和师资队伍的内联外引工作。学科现有可用科研平台6个,包括:“一带一路“中医药标准转化与培训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WHO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等,这些国际、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建设及其在国际中医药标准转化和合作方面的工作开展,有力推动和支撑了中西医结合学科高级人才培养,并拓展了在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交流能力。
中西医结合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肿瘤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以消化系、心脑血管系肿瘤等甘肃省高发肿瘤的中医药辅助治疗为目标,开展中医药研究;(2)循证中医药研究与评价:依托“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永利分中心”及“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甘肃省实践中心”等研究平台,针对甘肃省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围绕循证中医药高质量临床证据研究、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模式、如何提高西部地区高发肿瘤疗效等核心问题,开展系列研究;(3)常见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学科立足于甘肃省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期逐步建立其科学防治路径;(4)甘肃道地药材研究:①甘肃道地药材保种稳效研究;②道地药材红芪、当归等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③甘肃中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2022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3人,毕业学生6人,现有在校生研究生9人。专任教师35人,博士学位教师26人,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师生比为2:1。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西医结合学科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多举措发掘思政工作潜力,着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多举措着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
结合研究生实际思想动态特点,成立研究生党支部,学院副书记担任研究生党建工作主要责任人,聘任年轻教工党员担任研究生支部书记,发挥年轻党员与研究生年龄相近,科研工作联系密切的优势,及时把握研究生思想动态,潜移默化,正确引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
(二)以思政为导向,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贯彻落实永利“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活动。每位教师联系一个学生宿舍,定期开展走访、谈心活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聚焦国家政策和时事热点讨论,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
坚持“门门有思政,堂堂有声音”的课程思政建设计划,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科“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组,以学科主干课程《中医学》为依托,从课程思政的案例库建设、配套教辅材料建设、教研论文、教改项目、在线课程制作等方面入手,做到规定内容不缺失、自选内容有特色,确保“课程思政”贯穿每一门课和每一堂课,将立德树人深度融入课堂教学。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
明确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育人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求以及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学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发挥研究生导师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示范作用和在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思政教育中要求导师与研究生一起学习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针对时政热点展开深入讨论,在日常学习和潜移默化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学位点导师选聘、考核规范,建立导师定期例会制度,定期督查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科研培训、日常生活等全方位的联系和关心,提升研究生导师工作水平,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
守正创新,云端讲学,在课程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的思想性、启发性和先进性,在课程中使用辩论式教学法、古典文学案例教学法、古典医案与现代著名医家医案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临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的“慕课”,扩容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通过线上、线下学习,推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导师定期培训及师德师风考核
加强导师师资队伍培训,2022年组织导师参加多次培训,师德教育专题培训,认真学习了《永利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要求》和《永利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意见》,重点指出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并把师德师风工作纳入了导师的日常工作,在年度考核、晋升职称等过程中考核师德师风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修订2022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课程中教材使用的审核机制,强化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预答辩等的考核质量。
(二)通过教育部港澳台项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2022年通过澳陇青年学子历史与中医药文化考察牵手行活动贯彻国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发展精神,以历史传承与中医药文化交流为主线,将陇原中医药文化、特色诊疗方法、人文兰州、丝路风光,澳门历史与中医药发展成果等展示给所有师生,更加深入了解陇原中医药文化和澳门历史文化,以加深两地师生的了解和交流,促进两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发展。
(三)通过学术交流、研修和文化考察,极大的推动与港澳高校的教育交流和学术合作。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赵永华教授应yl6809永利的邀请举办中医药调养专题讲座,分享秋冬季中医药养生的主要内容,以及不同中医体质的分类标准及保健方法、饮食禁忌等,极大的推动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发展。
五、教学质量评估与分析
中西医结合学科面向研究生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心血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研究等二十余门专业课,学科研究生课程与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密切,有力的支撑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但目前全英文课程数量少。
六、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有待调整
本学位点现有的专任教师,同时承担本科生教学培养任务,工作任务过重,师资数量有待补充。此外,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上的教师16名占比为45.71%,与高水平高校同一学科点横向比较,中青年骨干教师力量不足。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解决结构不均衡和年龄结构问题。
(二)行业教师不足,实践教学亟需加强
本学位点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人数较少,且年龄较大,较难以满足专业硕士学生培养要求;同时,学位点的实践教学亟需加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科队伍成员的临床意识和理念,从临床问题到基础研究,研究结果再回归临床验证和应用,提升科学研究中的转化医学思维。组织学科师资参与、参加医学学会的学术年会,学习、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鼓励老师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于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关课程数量较少,课程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照学位点规划,增加专业课程数量,按照学校要求进一步进行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提升、加强教学质量。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条了